申报书

成果创新点

1.开创导师联合培养制度,最大限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入学定导师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通行做法,但这种模式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几乎取决于某一导师,风险高、局限大。对此,我学科制定《研究生导师双向选择办法》,创立“导师组联合培养制度”:研一不分导师,由导师团队联合培养,学科组将选派一至两名熟知科研方法和工具的老师兼任学术“班主任”,负责统筹研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和科研规范训练。同时,全体导师具有指导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学生也可向任何一位导师请教特定问题。多年实践表明,这种制度可以降低入学定导师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并且能让有限的科研教育资源于发挥出“乘数倍增效应”。

2.创新校外导师制度,实行开放的众人培养制度

我学科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引入校外导师制度,但我学科坚持校外导师不是校内导师的重复,要求校外导师的业务专长必须与校内导师严格互补,宁缺毋滥。主要聘任了山西省发改委相关部门处长、中国经济时报社高级记者等经济社会一线管理与调查人员。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主要①通过学科微信群即时分享经济社会一线前沿讯息和一手资料②基于科研需要,定期安排学生赴校外导师工作环境中进行现场教学、③定期邀请校外导师来校报告交流、④为研究生提供工作实习机会。

3.内陆地方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模式创新

内陆地区地方高校天然存在学术交流的区位短板,我学科从两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一是创新主办形式,采用“工作坊”“高层论坛”等新形式,打造学术交流“主场阵地”;二是资助研究生外出参会,建立了“学生出去听会,学术观点带回交流”的会议信息共享机制。

4.基于前沿领域的课程设置创新

立足应对气候变化前沿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山西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新开《经济低碳化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课程。该课程目前已开设两年,为山西省乃至全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培养了一批紧缺人才,并进入山西师范大学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反响强烈。

5.围绕研究生教育“实务链”进行多种制度创新

强调经典著作、高水平学术作品、通识读物的“双周读书会制度”;“英语周记制度”;强调创新思维训练的“一周两会制度”;聚焦“破题”能力提升的“科研团队协作攻关制度”等系列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