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成果的总结

山西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统计学学科视学科建设为生命,不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将教学改革作为学科发展的动力。在本科、应用统计硕士和统计学硕士三位一体的学科结构中,始终坚持“以本为本”,将本科教育作为基础,将本科人才的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立足点。

本成果即是在教育部“以本为本”和专业综合改革的精神指导下,提出、完成并推广的。

1、制定了符合统计学人才培养的方案,修订了课程体系和大纲

通过在统计学学科教学综合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一套适应大数据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新时代统计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数学基础扎实的统计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即要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还要有熟练的编程能力,在计算机上灵活应用所学方法。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了当今时代需求,综合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将来的就业和工作中有更大的竞争力。新的教学大纲将从新一级的课程教学中执行。

根据学科发展趋势,研究国内外统计学的课程体系,对一些课程进行合并、重组、更新。首先,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新增课程3门,增设独立的专业实践课5门,前七学期每学期增加一周的专业实践周。其次,选编合适的教学内容,理顺理论教学、能力教学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新的适应于大数据分析的课程,适当增加计算机相关课程,如《数据分析与挖掘》,《统计机器学习》等。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对相关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增设了相关领域的通识课程。

2、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以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

(1)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课上提出问题促进思考,课后留下问题推进自学,提高教学效率。引入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真实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以应用为导向的统计分析框架。将案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对案例进行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结果讨论,最后达到触类旁通的示范作用。

在课堂上和课后为学生开展结合教学内容的学科引导和前沿报告,结合课程内容介绍统计学学科前沿课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研究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课程内容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受统计学的现实意义。

(2)在课堂讲授方法上,使用归纳法、探索法、变换视角法,努力开展教学讨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在课后作业练习上,注意学生个性化发展,开展课程小论文,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研训练,为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践提供舞台。

(4)在考核方法上,推行“教学全程考核法”。在考核知识点的基础上,重能力考核,重平时考核,应用多样化考核手段,包括平时练习考核及小论文考核,特别是开展撰写课程小论文的教学和增加软件操作,学生称其为“教学改革的亮点”。它与整体教学改革中推行归纳法、个性化教学相辅相成,使考核方法的改革收到成效。

3、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教学改革实践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具体效果表现在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发掘了一批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有的在低年级就推荐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显出了其创新能力。有的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课程论文,有的参加了相关项目活动,组成科研训练小组进行讨论。这些在过去低年级学生中是极少见的。

4、主讲教师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统计学学科积极推进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改善主讲教师队伍结构,吸纳一些学术造诣较深、科研背景强、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担任主讲教师。促进青年教师走上讲台,使得主讲教师队伍年轻化。近年来多名年轻教授副教授成为课程主讲教师,多名青年教师先后参加教学活动(辅导、部分讲授),成为主讲教师后备力量。

教学小组经常性的组织研讨,对统计学相关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讨论,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认识、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推进国际国内教学交流,如鼓励教师出国交流或进修,参加全国相关的教学研究会议,参加教学研究,发表教学论文,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讨论,提高教学水平。通过与海内外专家在教学上进行交流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我校统计学学科的层次,在教学研究等方面更上一层楼。

5、发表教改教研论文

教学队伍成员在改革进程中,积极探索、总结,近年来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相关教学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牛奉高等人撰写的《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教学的供给侧改革研究——基于对山西省高校统计学专业的调查分析》在管理学家期刊发表,前期关于统计学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报告还获得山西省科协2018年度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