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总结

本成果是2017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档案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创新研究结项成果,围绕该课题共发表CSSCI论文4篇,参与编写教材1部,带领本科生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指导12名本科生到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院所攻读硕士研究生。

发表论文《土改的试点与试点的土改:山西潞城县土改整党试点研究》(《开放时代》2018年第5期)、《政治规制与革命伦理教化:集体化时代的乡村私人生活》(《安徽史学》2018年第6期)、《阶级话语与日常生活:集体化时代干群身份及其关系的历史建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历史剖面:〈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华北乡村实践》(《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7年第19卷)。这些论文从资料收集、问题意识的提炼到框架结构的设计、结论的总结提升等都融入了深入的教学互动。论文主要利用了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过的丰富的档案材料和口述访谈资料而写成。这些资料或者是带领学生或是学生自己到县市档案馆收集,或带领学生在田野中进行口述访谈收集,并在此过程中反复与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展开争鸣,同时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上进行具体的指导纠正,成为利用档案文献展开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及创新研究的典型案例。

撰写本科教材《区域社会史研究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六章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资料,从传统的正史、政书、实录到民间乡野的地方文献、契约、族谱、碑刻、宗教科仪书、账册,从明清档案到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等等都详细阐释,经历了反复的教学与研讨过程,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区域社会史研究资料的框架,并撰写成文。

完成太行根据地日常生活研究中共乡村干部研究(1937-198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在结项过程中所教授的本科生和指导的研究生进行了实质性地参与,包括读书、写作及不断地讨论。他们所做的论文主题及教师自身的研究在结构上完整统一,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成章,教师从整体框架、谋篇布局、问题意识和结论观点上进行宏观把握和深度剖析,学生在具体论证上展开思考和写作,教与学相配合、相增长。本科生还各自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成熟的论文,并以此参加大三期末的暑期夏令营活动,最终被成功保送到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党校等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攻读硕士研究生。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通过传授较为系统的研究资料及对由此引申的问题意识、资料分析、研究方法、研究观点与结论的理论层面的探讨,为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翻转课堂启发式教学模式做好了理论准备。

在此基础上,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和展现了相关的多种类型、不同内容的档案文献,从资料着手引导学生探讨中国近现代史各历史阶段的基础知识、问题设置及理论认知,从近现代史研究所利用的资料着手展开对于资料的认识和解读利用,研讨相关研究成果,使学生基本了解了近现代史资料的类型、特点、资料价值、利用方式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感兴趣的主题,结合理论学习、经典研读、资料解读,提出相关问题,带着问题意识和明确目的来认识和体会搜集整理档案文献对于近现代史学习的重要意义。

同时,延伸课堂教学,将图书馆、档案馆、乡村田野设置为课堂,使学生接触鲜活的、实物状态的档案文献。图书馆收藏有关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变迁的文献报刊等诸多丰富的教学资源,档案馆一手的档案资料区别于传统近现代史教学内容的历史资料,从国家方针、政策的实践过程中将历史变迁的丰富性、多元性更加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于此增加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认知,激活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启发其展开积极的学术思考。同时,还带领学生在太原、平遥、左权、潞城等地展开田野调查,这是活的历史标本,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历史现场感。

在此基础上,指导兴趣浓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论文写作,指定集中的主题,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和写作,形成较为完整的框架结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切实融入到实际研究中,大大提升了其科学探索的能力。

成果的创新点

1)提倡翻转课堂的启发式教学的人才培养理念。翻转课堂的启发式教学其意指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把握放置于课堂之前,使学生自己在课前利用网络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在课堂中提供类型多样、内容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历史材料,包括图片展示、短小精干和内容集中的影像资料等,及在课外教学中激活学生在书本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以此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内化,这样老师的角色和责任就转变为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2)创建研究性、实践性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融教学、科研为一体,创造性地建立近现代史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都紧紧围绕翻转课堂的启发式教学的理念,突出强调研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以研促教,以教促研,以学促研,以研促学,形成课外--课内--课外循环往复的有机教学模式,及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思维培养--研究方法训练的立体式教学手段和内容,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创新性、推广应用价值高的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对于本科生而言,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档案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创新体验,并且还初步以自身感兴趣的主题展开研究或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实践搜集整理档案文献对引入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积极意义,由此既将教学创新运用于本科整体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又重点培养了兴趣浓厚、具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个别学生,普遍实施与因材施教两相结合。

本科教学评教一直位居前20%,学生反响良好,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历史资料的背景推演、事件进展和结论推断的方法和思维的教学,有助于扎实和深化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学习,提升其专业思维能力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培养的12名本科生被成功保送到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党校等985重点院校的前沿学科,实现了本科阶段向研究生阶段的良好过渡。他们跟随的导师都是有代表性成果的学者,如杨奎松、韩钢、曹树基、苏智良等。华东师范大学杨奎松、韩钢教授是国内研究党史、国史的顶尖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是国内研究人口史、移民史、社会经济史的一流专家,苏智良教授研究慰安妇问题最为突出,梁景和教授在社会文化史领域中是代表。重庆大学、西南大学李放春、潘家恩教授分别是中国研究的顶级专家黄宗智教授、温铁军教授的学生,是具有巨大研究潜力的后起之秀。这12名学生认为攻读硕士研究生将对他们的人生之路产生重要影响,部分学生在导师的推荐帮助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对于项目组教师成员而言,精心组织、认真构思,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亲身实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的目标和方式方法,不仅促成了自身研究思路得成熟完善,而且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技巧及与学生的沟通互动能力。在此基础上发表了4CSSCI论文,参与教材编写1部。

此项探索翻转式启发教学模式和培养历史专业学生的教改成果,实践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可为我省、我国历史学本科生的教学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也可为其它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