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女性人才的素质需求,以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开展系列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设计理念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认识性别和性别差异,克服传统性别观念束缚,树立科学的性别观,学会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和方法,培养自尊、自信、独立、进取的精神气质,造就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现代职业女性。

2.课程设计思路

2.1.课程设计以培养“四自”精神、强化女性主体意识为核心

在课程设计中,打破原有过于注重学科化的课程体系,把培养“四自”精神、强化女性主体意识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根据社会发展对女性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四自”精神和女性主体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克服自卑、依赖等倾向,科学认识两性差异,摒弃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刻板印象,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信和自主发展的精神动力。

2.2.课程设计以增强性别分析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

长期以来,受不合理的社会性别文化和性别规范的影响,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在传统文化习俗的束缚下,女性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潜能等受到极大束缚,失去了原本可能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本课程在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从性别视角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帮助学生对社会性别规范及其形成环境有一个理性而明晰的了解,提高性别分析能力,增强女大学生将来踏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即将走上社会的女大学生来说,科学认识社会中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性别不平等状况及其产生的机制和文化根源,全面、深入地认识两性及其发展现状,有助于女大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克服影响其发展的外部社会性障碍和内部思想性障碍,从性别的角度明确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帮助女大学生科学设计人生规划,从容应对将要面临的问题,形成独立、自信和全面发展的人格,主动参与社会发展。

2.3.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2.3.1课程设计的职业性

本课程根据现代社会对女性人才的职业精神和能力、品质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围绕如何成为一名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职业女性开展教学。课程把“四自”精神、主体意识作为现代女性立身之本,培养学生未来作为职业女性所需要的自信、独立、坚强、进取、理性等职业精神,教会学生在社会发展潮流中把握女性发展的主动权,为使女大学生成长为一名现代职业女性构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完善的人格品质。 

2.3.2课程设计的实践性

本课程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理念,注重将女性学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与现实层面的女性热点问题紧密结合。为突出课程实践性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大纲中纳入6课时的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内容与女性在社会各领域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状况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性别分析工具对现实层面的女性问题进行解读,为女大学生未来的人生实践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引。

2.3.3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女性学”一个显著的学科特点就是其开放性,它反对真理霸权,倡导人类的经验是多样的。为体现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本课程在教学中,倡导采用专题式教学形式,坚持多元的立场,增加信息含量,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化和拓展的空间。同时,本课程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知识库、参考文献、在线测试等资源均已上网,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自主地学习。

此外,课程注重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开展“女性论坛”系列专题讲座,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和社会成功女性主讲,为学生介绍不同的学术观点,关注热点女性问题,开拓学生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