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课程与教学改革方向主要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小学和政府部门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实践能力和掌握先进方法的教育科研人员教学人员教学管理人员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在认真学习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就当前国际、国内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从而更好的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本方向特别强调实践性时代性,要求学生必须关注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和研究各级各类学校课程与教学中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

学员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关注实践,深入各级各类学校了解、研究教育改革特点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各级各类学校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要求通过3-4年的学习,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评价、管理、预测能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科研人员。

(一)思想道德素质要高,治学先做人

要求每位同学首先要成为个人修养高、为人正派、善于与人合作、能够容忍不同意见、接纳、汲取别人意见中合理成分的人,要谦虚好学。

(二)业务能力

1科研能力:要有独立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

2教学能力:要能清晰、准确地将所学知识用启发式传递给学生,能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3管理能力: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动手能力。能够推动一个小组、一个集体的发展。

4评价能力:能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教育活动、教育机构或教育科研项目、教育发展项目等,作出科学、准确、实事求是、有利于发展的评价。要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做出准确的、恰当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5规划、预测能力:能根据外界的变化对自己的研究或发展作出调整,能根据实事对事物未来发展作出预测,并适时调整个人或集体的行为及其目标。

(三)口头表达能力

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将自己的研究及其成果清晰、准确、简练地表达出来,并使他人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是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方面,有时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前途。

(四)心理健康水平

要能承担、承受各种压力和打击,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意见,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成就和成功,能处理好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

(五)动手实践能力

    能将经验和想像结合起来,避免无经验的狂想,也避免无想像的呆子。要能动手从事各方面的工作。这一点特别要强调。

(六)创新能力

    有创新就没有一切。避免盲从、盲目地接受。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所写文章、所谈观点一定要有创新。在学习中要动脑筋。

二、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原理

三、 学习年限

3-4

 

四、培养方式

(一)分类要求

 每个人要根据自己以前的专业背景、学习方式以及研究兴趣,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

(二)每学期具体任务:
1.每人每学期10本书。每本书读完后写2000左右的书评或读书报告
2.每人读200篇论文。每篇要求写200字左右的论文提要或读后感。要求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评价。
3.每人翻译11万字左右的英文文章,以练习外语,熟悉本专业英语词汇。
4.每人听一盘英语磁带。要求听懂,并译出中文。以练习英语听力、翻译能力。提高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进行阶段性总结、汇报

周五下午4:00-6:00为导师与学生见面时间,学生就学习中的问题,读书的体会与导师交换意见。导师帮助解答疑难、讨论心得、提出要求。

(四) 探索双语教学或全英教学

引进高水平外国专家与本校教师形成教学团队推进双语或全英课程建设每门资助15

(五) 完善硕士生导师负责制

 1、导师遴选与考核,加强学术型导师队伍建设

2、加大导师培训力度,选派导师出外交流与访问

3、 强化导师激励与问责

(六)加强实践环节

要求学生从进校起,就要熟悉导师所承担的课题,思考这些问题,并争取参与课题,要在实践是锻炼、提高自己。  要求每人参与、承担一项课题。以一项为主,其余的以参与为主。

(七) 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1、 设立“三助一辅”专项基金助研(两年);助教;助管;辅导员

2、 优秀科研成果奖励计划

3、 IC以上文章(第一作者),参照标准再奖励20%

 

(八)引进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机制

积极参与全国学科和学位点评估;

自觉接受外部评估和社会监督;

聘请校外专家指导、评价;

发布评估报告;

公开评估结果

(九)需要注意的问题

1、团结合作。同学之间一定要搞好团结、相互合作,相互帮助。

2、循序渐进。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但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分年度、分学期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

第一学期:以学习外语为主和所开设的基础课为主。

第二学期:以掌握本专业中外最重要、最新文献为主,了解前沿动态。

第三学期: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前沿,掌握量化、质化研究方法并付诸实践。

第四学期:以参加科研课题,选择学位论文题目和开题为主。

第五学期:论文撰写。

第六学期:修改论文、答辩。

3、学会学习。转变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特点,特别要注意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

4、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要善于学习每位老师的长处。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详见附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六、中期考核

第四学期学生汇报论文研究进展,检查小论文发表情况。

七、学位论文工作

本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范围包括:

第一,国内外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第二,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某一重要实践问题

第三,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与革新,探索我国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无论哪种类型的选题,均要求注重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注意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运用,要有创新。

特殊要求专业特别强调实践性,要求学生必须深入实际,在实践中研究、解决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八、毕业和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经组织有关专家评审、答辩符合要求后,上报校学位委员会。经校学位委员会议评议、讨论后,投票决定是否授予硕士学位。

硕士研究生要求

1、修完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各门课程,并达到所要求的学分

2、各门学科成绩及格

3外语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学校标准);

4、在读期间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无任何处分

5、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至少1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