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与课程建设(2019.01思想理论教育):教师“课程...

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关注点

成桂英1 王继平2

1天津商业大学 教务处;2天津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134)

[摘 要]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是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发挥专业课教师课程育人主体作用的有力抓手,是“课程思政”教学管理和改革的“牛鼻子”。考核应遵循政治方向正确与旗帜鲜明、育人自育兼顾、“思政”“专业”相长、自评他评结合、兼顾过程和结果而重在过程、知行合一等原则。“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关注点包括:一是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否正确、适当、是否明确具体;二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否充分到位;三是“思政”与“专业”是否做到了有机融合;四是“课程思政”是否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五是“课程思政”是否包括了对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批判和抵制;六是“课程思政”是否具有较高的达成度。

[关键词]课程思政  绩效考核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19)01-0079-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课程育人位列“十大育人”体系之首。《纲要》要求全国高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课程思政”绩效考核可以促进专业课教师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落到实处,不仅是有效防止“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化、空洞化的关键,而且也是专业课教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考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如何考核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绩效。

一、“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原则

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除了一般性的考核原则,如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等之外,还应该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一是政治方向正确、旗帜鲜明原则。这是“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首要原则,具有“一票否决”的决定性作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知识与文化集中、各种思潮汇聚和激荡的地方,是意识形态斗争这个“没有硝烟战争”的前沿阵地。这个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去占领,因此意识形态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政治方向正确、旗帜鲜明,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坚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明辨是非、澄清模糊认识,态度鲜明地自觉反对和抵制错误思潮,决不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坚决杜绝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坚决杜绝违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

二是育人自育兼顾原则。该原则是从“课程思政”应该实现的功能的视角提出的。提到“课程思政”,绝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它培养和教育引导学生的功能,而往往会忽视“课程思政”对教师本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功能。造成这种片面认识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内心常常隐含着这样一个假设: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施教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理论水平、道德修养等已经达到了足以教育引导学生的高度,似乎不再需要进一步提升了。实际上,这个隐含的假设是错误的,因为教师是在长期的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逐渐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逐渐从“教书匠”修炼为“大先生”的。因此,“课程思政”必然具有“育人”和“自育”两大功能。一方面,“课程思政”是专业课教师通过相关课程的教学来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同时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纲要》明确指出,要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从这个视角看,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自然应该体现其教育学生和自我教育两方面的功能。换言之,考核不仅要关注“课程思政”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而且也要关注对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师本人的影响。鉴于当前人们普遍对“课程思政”自育功能的忽视或轻视,鉴于教师本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对象,在遵循育人自育兼顾原则时,应该充分重视对自育效果的考核,考核“课程思政”给教师本人带来的积极变化,关注教师的政治立场、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关注教师是否做到了知行合一、言传身教。

三是“思政”“专业”相长原则。该原则是从“课程思政”实施的视角提出的,包括两点要求:第一,专业课教学中“思政”内容不得缺失,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如果连“思政”内容都没有,更何谈相长。第二,不能出现“两张皮”现象。如何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合,是决定“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课程思政”要起到育人效果,就要避免生搬硬套、东拉西扯,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这也告诉我们,只有符合“思政”“专业”相长原则的要求,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效。

四是自评他评结合原则。该原则是从考核主体视角考虑“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自评包括教师自评和学生自评。教师自评是指教师对自己“课程思政”的评价,它是教师自我诊断、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和推动教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提升“课程思政”水平。学生自评是指学生自己评估“课程思政”是否对他产生了积极影响以及影响的大小,它有助于督促学生思考和总结从“课程思政”中出现的积极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学生自评应该在平时的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强调学生的实际感受,只要学生觉得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就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这样的记录可长可短,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行,但要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自评要避免“收获很大、更深认识”之类的空泛言词,而应该有相应的具体内容。他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和学生评价教师两方面,但重点是学生对教师“课程思政”的评价,从学生眼中折射出来的教师的表现。

五是兼顾过程和结果、重在过程原则。从根本上讲,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关键要看“课程。思政”对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影响。就学生方面而言,要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看是否教 育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看是否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 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要看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信仰,形成了健康的专业伦理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困难在于我们很难将一门课程的“思政”绩效分离出来。“课程思政”绩效不可分的一个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性和叠加效应。譬如,假如在某门课程中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我们看到学生在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我们很难说这种变化就是这门课教育的贡献,因为在这门课程育人的 同时,其他很多课程、其他方面的很多因素也在影响着学生。“课程思政”绩效不可分的另一个原因是抵消效应:某门课程已经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努力且事实上产生了积极效果,但这些效果被课堂之外的其他消极因素所抵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未出现积极变化,不应该归咎于这门课的教师。“课程思政”绩效的不可分性,使得考核需要特别注重。“课程思政”的过程,需要特别注重教师在“课程思

政”方面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在教学中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当然,绩效考核也要尽力结合结果,因为只重过程而不看效果,容易助长形式主义,甚至因此会滋生教师对“课程思政”本身的反感情绪。

六是知行合一原则。该原则是从评价内容的视角考虑的。就教师而言,立德树人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落实到行动上。教师要言行一致,绝不能口是心非。就学生而言,既要评价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即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及道德认识,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推论的能力,是否因“课程思政”而得以发展,更要考查学生是否将道德观念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学习理论知识,而是为了获得实践智慧,因为我们不是为了了解德行,而是为使自己有德行。知行合一原则,就是要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就是要防止“两面人”;就是要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实现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良性互动。

二、“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关注点

任何考核都是以考核标准为依据的,“课程思政”绩效考核也不例外。考核标准不仅要明确考核包括哪些方面,即关注点或聚焦点,而且还必须明确规定每个关注点的重要性(权重)以及不同关注点考核分数的汇总方法。因此,提出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标准,要比提出考核的关注点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也更具挑战性。本文尝试提出“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关注点,为考核标准的制定做一点基础性工作。

1.“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否正确适当、明确具体?关于目标是否正确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判断标准。具体而言,可以结合相关的课程内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判断:一是是否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二是是否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三是是否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四是是否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五是是否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六是是否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关于目标是否适当的问题,主要考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否与课程的知识内容适配。不同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会有差异,这就决定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因此会各有侧重。譬如,与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不同,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在于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科学思维,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伟大情怀。关于目标是否明确具体的问题,要看教师对所教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是否表述明确,是否将总目标落实和细化到具体的章节。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团队的做法值得借鉴。团队先确定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经过研讨,总目标确定为:“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为指导,坚持‘思政’与‘专业’相长原则,坚持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测评相一致的原则,批判微观经济学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注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借鉴微观经济学中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性规律的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后,团队将总目标细化为 21个子目标,并落实到具体的章节。

2.“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否充分到位?判断教师是否充分挖掘了所教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应该用挖掘度而不是挖掘量来衡量。挖掘量是个绝对指标,因课程而异。就像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均衡一样,不同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蕴含量也各不相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

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蕴含量显然要高于自然科学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1]不仅不同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蕴含量不同,而且不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容的重点也存在差异。例如,经济学课程蕴含的主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而理工类课程所蕴含的主要是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和专业伦理等。因此,“课程思政”绩效考核,将挖掘量作为观察点是不适当的。与挖掘量不同,挖掘度是个相对指标,是指挖掘量与蕴含量之间的比率,在不同的课程之间具有可比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专业内容本质的理解程度,理解得越透彻,挖掘度就越高;另一方面,挖掘度也取决于教师对思政内涵的把握情况和教师课程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把握越准确越清晰,课程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挖掘。度也就越高。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评价挖掘度,就是评价教师对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把握程度,就是评价教师课程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思政”与“专业”是否做到了有机融合?形象地讲,“思政”“专业”有机融合,就是专业课要讲出“思政味”。教育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和“暗示理论”告诉我们:“思政”与“专业”的融合度决定专业课的育人影响力,越是水乳交融,越是仿佛在不经意间而为之,育人效果就越好。因此,评价融合度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评价“课程思政”的实效。融合度评价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考虑:

第一,在专业课学习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切入是否自然无痕?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而言,做到自然无痕相对容易一些 ;对于理工科课程而言,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育人意识,下一番功夫,总能够发现自然无痕的切入点。譬如,科学史和有重要贡献的科学人物就是“课程思政”的自然切入点。复旦大学讲“核技术概论”课的教师,把“两弹一星”科学家爱国奉献的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之中,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的团队,在建设“宇宙简史”课程时,筛选了一批有价值的历史典故和天文学家事迹。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合是否重点突出,是否在深入、深刻上下功夫?课程思政不应该大篇幅地谈论思想工作和政治教育,毕竟专业课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就是课程“思政化”的提法是欠妥当的、甚至是有害的。在“课程思政”实践中,为了突出重点和深度融合,有时需要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有时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到课程的习题、特别是探究性作业之中,进而实现深度融入。例如,在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排名较前一年上升32位。中国营商环境的跨越式提升,彰显了党的十八大之后特别是十九大之后,中国实施改革的速度、力度和成效,彰显了党风政风行风的快速向好。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探究性作业,要求学生查阅世界银行历年的《营商环境报告》,弄清什么是营商环境、营商环境评价包括哪些指标、这些指标是如何与企业的生产成本联系的,探讨营商环境改善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回答中国的营商环境为何能得以不断改善。这样的探究性作业,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深刻体悟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

4.“课程思政”是否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时效性主要考核教师、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是否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和理论创新的步伐。将时效性作为考核的焦点之一,体现了“课程思政”应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时效性考核,一方面,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有助于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考核聚焦时效性也有利于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缺陷,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头脑的步伐。时效性考核应该着眼于如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思政”内容是否包括国内外重要时事政治?比如,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摩擦,用单边主义挑战多边主义,就是2018年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应该及时将这件大事结合到经济学教学当中。教师在讲授专业化与贸易的好处、贸易限制引起的福利损失等专业内容时,应该及时引导学生理解美国发动贸易摩擦损人不利己的危害,认识美国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行径对多边贸易体制和自由贸易原则严重威胁,引导学生认清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第二,课程思政内容是否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探索的深化,新的理论成果将不断形成,理论体系将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师要及时将相关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5.“课程思政”是否包括了对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批判和抵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竞相发声。在这些思潮中,正确与错误并存、先进与落后交织。错误思潮的危害是巨大的。“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结合课程内容,批判相关的错误思潮,揭露错误思潮的本质和危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防止错误思潮的蔓延和散布。在“课程思政”绩效评价中,应该考虑教师是否敢于向相关的错误思潮亮剑,是否善于通过批判错误思潮来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凝聚共识。比如,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年来思想理论界出现

的一股打着“思想解放”、“反思历史”、“范式转变”、“还原真相”等旗号,以谣言代替真实,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细节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以假设代替史实,肆意抹黑党的领袖、丑化英雄人物、歪曲党史国史军史、无限夸大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期间经历的曲折和出现的错误的思潮。相关专业的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道理,引导学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是一种体现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思想观点和研究倾向,更是一种带有强烈现实诉求的政治思潮,其目的在于篡史乱今、混淆视听、迷惑大众、搞乱人心,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6.“课程思政”是否具有较高的达成度?与上述关注点考虑的是过程不同,这一点考虑的是教师“课程思政”的结果。达成度概念的运用,意味着评价模式从常模参照评价向标准参照评价的转变。[2]达成度评价就是对照标准,评估课程思政实效与预设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严格地讲,预设目标应该分为对学生的育人目标和对教师的自育目标,但从实际来看,育人目标一般而言明确清晰,而自育目标往往模糊,事先难以界定。这个事实意味着,达成度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学生,主要考核课程结束时,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等是否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课程预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尽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考试是必不可少的,但仅凭考试来评价达成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考试强调的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评价,测评的是怎么想而不是怎么做。“想”和“做”常常会存在距离,知行不一也是常有的事,因此需要在达成度评价的创新上下功夫。就评价主体而言,应该从主体单一的教师评价向多主体评价转变,可以考虑自己评价与同学、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就评价时机而言,应该从过分倚重期末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就评价视角而言,应该从重分析性评价向重整体性评价转变;就评价内容而言,应该从重陈述性知识向重功能性知识转变、从重“知识”向重“行为”转变;就评价方法而言,应该从单一化考试向多元化考核转变,充分发挥学生自建思想、行为履历方法的作用。这种方法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和证据,证明自己在思想、品德和行为操守方面确实发生了积极转变,而且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课程思政”目标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5.

[2][]约翰·比格斯,凯瑟琳·.卓越的大学教学——建构教与学的一致性[M].译者:王颖等.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45-148.

 

本栏责任编辑 周家雅